首页 > 致富案例

海南“蜂王”传奇人生:68岁陈昌卓仍快乐创业

时间:2015-06-30

养蜂超半个世纪,创多个“海南第一”;他坚守诚信,用品质享誉国际;他年近七旬,仍坚持创业壮心不已;他矢志不渝,人生充满传奇。他就是陈昌卓,51年来一直没有中断和蜜蜂的联系,在这个“海南蜂王”的身上,流淌着海南人“诚实、执着、勤奋、拼搏”的品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如火如荼,我们将这位海南“最高龄”创业者的故事呈献给广大网友。

  “认准一件事就要坚持去做,把他当做一个梦想去做,这就是我坚持养蜂51年的秘诀!”

  “我把我们父子的名字都放在品牌里了,如果品质做不好,丢的是家族的脸!”

  “现在这么好的创业环境,不创业就浪费了,我虽然已经快70岁了,但是我还想打造自己的‘蜜蜂王国’!”

  ————陈昌卓

  从海口市区出发,沿着224国道往南走约13公里,在路的右手边有一座独具特色的大门,走进这座以蜂巢形状——六边形为主要设计风格的大门,就进入到“海南蜂王”陈昌卓的“蜜蜂王国”。

  一双凉鞋,一件T恤,一口“海南普通话”,如果不经人介绍,记者不会把他与已经身家数千万的“海南蜂王”联系起来。“虽说现在做了老板,但我本质上还是一个老蜂农。”陈昌卓笑着说。

  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陈昌卓第一个对海南养蜂方式进行改进、第一个将意蜂在海南成功规模化养殖、第一个让海南蜂蜜享誉国际……他的人生充满“传奇”,他的经历让人感慨,他的激情让人振奋。日前,记者走近这位“海南蜂王”,为大家讲述这位年近七旬仍在创业的“年轻人”的故事。

  一本书改变一个人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964年春节后,在当时的琼山府城新华书店,一个17岁的少年手里握着9元3角钱,眼含泪光在这里寻找自己的“未来”。在这个知识的海洋里,一本《中华蜜蜂活框饲养方法》吸引了这个少年,他用了1角1分钱买下了这本书,从此改变了这个少年一生的命运,这个少年就是陈昌卓。

  1947年8月,陈昌卓出生在海口市秀英区永兴镇美梅村,在家中排行第二,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陈昌卓的家乡是海南有名的“羊山地区”——13000多年前火山爆发形成的小丘陵山区。千百年来,由于土地中到处是火山石难以耕种,这里的人们经济拮据,生活穷困。然而另外一面却是,由于这里岩土酥黑肥沃,属富硒土壤,孕育了1000多种热带植物,野生荔枝、龙眼等各种果树杂木野草也争相扎根生长。富足的阳光、充沛的雨量与温和的气候使这片山区四季花香,形成蜜蜂生存繁殖的天堂。

  陈昌卓和蜜蜂最早“结缘”是因为父亲。早在1929年,他的父亲陈里云就开始寻找野蜂放在自家的荔枝林和柑桔园中筑起200多个石窟训养。同时开始收购野生蜂蜜肩挑到海口市走街串巷叫卖。陈昌卓从七八岁开始就跟着父亲进山找蜂采蜜,但那个时候仅仅是“为了玩”。

  1963年,16岁的陈昌卓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当时的琼山中学的高中,因为是班上的“尖子生”,在老师的鼓励下,“作家”、“科学家”都成为了他向往的职业,希望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国家做贡献。然而,残酷的现实打碎了这个优秀少年的梦想——因为家里经济困难,陈昌卓高一下学期的学杂费没有着落。

  为了在求学的道路上继续前行,陈昌卓和为了他上学而辍学的姐姐一道,利用寒假进山砍柴,以每百斤6角钱的价格卖给供销社。一个多月后,面对着13元5角的学杂费,手握砍柴赚来的9元钱的陈昌卓留下了眼泪。

  “难道只能回家种地当农民吗?不!我不甘心!”怀着对“知识改变命运”的信任,对未来的憧憬,陈昌卓走进了府城新华书店,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牛刀小试 “甜蜜产业”让少年初尝“甜头”

  “我的父辈是养蜂人,家养有蜜蜂,家乡是四季水果之乡,四季百花争艳,有养蜂的有利条件;况且书中又说:通过蜜蜂的授粉,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养蜂不占地、不占劳动力,是投资少、见效快、利国利民的‘空中产业’。蜂产品是宝贵的中药材,又是营养丰富的保健食品,蜂蜡是重要的医学和工业原料,可以出口创汇,市场广阔。”经过认真的研读,陈昌卓认为自己所具备的条件适合养蜂。“干!认准了,就开始!”他立了大干养蜂业的志向。

  当时陈昌卓的家乡也有人养蜂,但那时候的“笼式养蜂”一年只能收一次蜜,产量极低。凭借自己的那本《中华蜜蜂活框饲养方法》及一定的知识基础,陈昌卓开始利用自家的37群蜜蜂进行“活框式养蜂”的改良试验。

  “那时候是自己砍木材,锯木板,做活框。”陈昌卓说,经过自己改良的“活框式养蜂”让每箱蜂每年的采蜜次数提高到十五六次,相比传统的“笼式养蜂”,蜂蜜的产量一下子提高了十余倍。

  尝到甜头的陈昌卓开始有了“野心”,他想扩大自己的养蜂规模,就开始跟着表哥陈昌禄进山,根据蜜蜂的粪便和风向寻找野蜜蜂。“那时候进山很苦,都没有路,但是我急于想扩大规模,所以那些苦都不算什么。”陈昌卓说,当时找到野蜜蜂之后,表哥拿野蜂蜜去卖,而他则将野蜜蜂带回家驯养。

  “那时候挣了一些钱,8毛钱一斤的蜂蜜卖给供销社,一年可以赚两三百元,这在当时也算是一笔不小的收入。”陈昌卓说,在随后的几年时间中,他逐渐摸索出一套“活框式养蜂”的经验,而自己养蜂的规模也在逐步扩大。但是因为当时政策的原因,陈昌卓的养蜂场“藏”在深山之中,地点只有自己知道,周边的人虽然知道陈昌卓在养蜂,但是对于养蜂场的具体位置、规模都不太清楚,只知道他因为养蜂“赚钱了”。

  1970年前后,利用养蜂赚的钱,陈昌卓买了一辆二手的自行车,这在当时算是“奢侈品”。

上一页1/3下一页
评论(条)
zhifujing.org  三农致富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