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案例

广西上思:生态与经济并进 林下成了“聚宝盆”

时间:2011-12-21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防城港市背靠十万大山,面向北部湾,不仅有逶迤绵延的崇山峻岭,还有一片烟波浩渺的大海。山岭上,草木绿意盎然;大海边,红树林生机勃勃。栖息在山岭之间和居住在大海边的村民,自然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了。

  在离东兴市区不到4公里处的东北角,路中有一个指示牌,上面写着:东兴市意景园。旁边的山沟及低洼处,正在建设一个水上游玩娱乐项目。水源出自山间的泉水,可以与九寨沟的水媲美。周边的山上,种植有珍稀植物黄花梨、沉香、罗汉松及南方的名优水果龙眼、黄帝果、柑橘等……

  在港城大地,只要走进大自然,上山、下海,游玩于山水之间,在饱尝了原生态之美丽后,你会发现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加工、林下……成了一个确确实实的“聚宝盆”,发展林下经济又为农民增收开拓了一条重要途径。

  政策给力林中秀 绿了荒山富了民

  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防城港市于2009年开始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并通过了自治区的验收。全市完成外业勘界面积460.8万亩,完成发证面积419.9万亩,基本完成460.8万亩集体林地的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主体改革任务。目前,全市国土面积910.2万亩,林业用地面积627.6万亩,其中集体林地面积466万亩,涉及林改农户数130404户、人数534755人。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地生钱。”自治区党委、政府日前出台了关于发展林下经济实施“千万林农千元增收”工程,市委、市政府结合地方“山海特色”,决定从2011年起,用5年时间,争取林下经济面积达135.43万亩,产值达到13.66亿元,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实施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农民累计达到30万人。林改在极大地激发农民造林护林热情的同时,更多的是拓宽了农民就业增收的财路,发展林下经济成为广大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日前,不砍树也能致富在广大农村形成了共识。林改后,林地承包到户,农民真正成为山林的主人,蕴藏在农民中的积极性和巨大潜能得到有效释放,他们舍得投入,精心经营,要致富不仅不砍树,而且激发了植树造林热情,今年,全市又新增造林面积22万亩。

  有林就有资本,有林就有发展,林下全是“宝”。在AAAA景区十万山森林公园门口,许多村民把出产于森林深处的绿色食品菌、姑、笋、灵芝、木耳、蜂蜜等产品出售,深得游客欢迎,林农日收入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不等,增加了周边村民的收入。

  而更多的农民把自家养的鸡鸭、牛羊、猪等赶出家门,重新投入大自然怀抱,不仅迎合了现代人吃原生态的、绿色的口味,而且渐渐形成了产业发展。在上思县叫安乡松柏村有一个平何屯,该屯连绵起伏的群山上种着成片的速生桉,树林里土鸡在觅食、牛羊在吃草;鱼塘里,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主人黄忠候一年纯收入超过10万元。

  据统计,全市发展林下经济涉及林地面积达100.25万亩,产值达48501.4万元,涉及专业合作社17个,涉及企业42个,惠及林农户数26593户,惠及林农人数93772人,农民林下经济人均纯收入925元。

  林下产品出品牌 致富之路宽又广

  防城港市依山傍海,水、热、林木资源丰富,现有水源林、生态公益林、沿海防护林、退耕还林、国防林和国家级保护林区3个,森林覆盖率为57.35%,发展林下经济得天独厚。

  于是,林下种植的林药模式、林菌模式、林菜模式、林花模式及林下造林模式,林下养殖的林禽模式、林畜模式、林蜂模式,主要以城郊“林家乐”、生态休闲旅游及森林休闲山庄游等林下旅游模式,以及林下产品加工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进入了各级党委、政府重要的议事日程,通过项目支撑,示范带动,林下经济发展迅速。

  上思县思阳镇易和村六甘屯村民黄月光的养鸡场就盖在自己果场的龙眼树下。他的鸡场种苗、饲料、药品等全部由广西凤翔集团上思公司赊帐,公司全程技术跟踪指导。115天后,这批鸡就要出栏,公司已与饲养者签订了合同,明确表态保本回收,每只鸡至少赚3元。黄月光的邻居刘健多,不仅养鸡,还在鱼塘里养鱼,鸡粪不仅可以肥果树,而且经过处理后能够养鱼,塘坭又可以回田,从而实现生态养殖、循环养殖、环保养殖,保证出栏鸡肉的质量和良好的口感。上思县平广林场的按树树下,下岗职工许文科和他的儿子饲养的“凤翔”鸡准备出栏,这种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林下养殖,以示范户带动,受到了林农的欢迎。

上一页1/3下一页
评论(条)
zhifujing.org  三农致富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