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业网 > 创业故事

小伙在北京开起米线店,体验“苦中带甜”的创业

时间:2019-01-23

2009年,瘦瘦高高的小伙刘硕,他从家乡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只身来到北京闯荡,在一家箱包厂找到了工作。领到第一个月工资时,着实让他兴奋了一阵子。

慢慢他才发现,每个月2000元的工资,仅够维持最基本的生活。他注意到,在北京的街头小巷里,桂林米粉店门面不大,生意却是红火热闹。“每次经过那些店门前,我总会和家乡的米线对比一番。”他盘算着,桂林米粉能在北京发展起来,云南老家的米线为什么不能?

2011年底,刘硕为米线店做起了准备。经过多方打听,他了解到北京大约有600多家桂林米粉店,多为加盟店。他决定学习桂林米粉街边快餐的模式,把家乡原汁原味的米线带到北京来。

2014年5月1日,经过半年左右的筹备,刘硕的米线店终于开业了。对刘硕来说,开这家米线店并不容易。

当年做生意失败后,欠了不少钱,开店的资金从哪儿来?“找银行贷款,没有抵押物,再说这么小本的买卖也没人愿意贷给我啊!”刘硕只能向亲朋好友求助--七拼八凑借到15万元,成了米线店的启动资金。

云南当地的米线店各有特色,一般每家店的米线品种并不多,而北京则不同,来自天南海北的食客在这里聚集,他觉得如果口味单调,生意可能不太好做。

“所有的产品都要先过自己这关。”经过反复对比和实验,将想法与厨师沟通,他最终选定了16种口味不同的米线,其中包括云南红河州特色的“小锅米线”。

刘硕除了米线,还想开发一些云南当地的特色小吃。他又去请教家乡的休闲餐厅,“研发”出16种具有云南特色的米饭套餐,再加上藕片、香菌丝等特色凉菜和云南当地食材研制的饮料等,一共60多种菜品,米线店的菜单雏形就这样形成了。

米线是店里最重要的食材,云南当地“软、糯、滑”的手工米线在北京难以买到,要从家乡采购。不仅如此,和米线、米饭套餐搭配的其他配菜如酸菜、黑大头菜、藠头、辣椒等,甚至用来制作饮料的玫瑰糖,都是刘硕从云南采买后再运到北京来。

由于食材过多,刘硕要选好当地供应商,还要计算好采购量和时间。“一次进货太多,长期储存食材新鲜度难以保证,但是进货太少成本高,而且容易断货。”

但相对食材,更难的是让刘硕选择员工。为了做出地道的云南味,他坚持所有厨师都从云南招聘。从云南来到北京,厨师们普遍反映生活压力太大。“云南四季如春,空气好、生活节奏慢,他们很难适应北京快节奏的工作状态。”刘硕说,工作日尤其繁忙,两位厨师除了要应对用餐高峰外,还要准备配菜、小吃等,几乎从早到晚都没有空闲。

米线店开业一个月,因为太辛苦,所有员工都辞职回家了,店里一度运转不开。“那时候真是心灰意冷。”他不得不再次回云南“招兵买马”,还把老家的妈妈、姨妈都拉来帮忙,才将店面勉强维持了下来。

总结经验,刘硕努力学起了厨艺。不会做饭的他在短期内迅速掌握了店里大大小小60多种主食、小吃、配菜的做法。除了学好厨艺应对不时之需外,刘硕也不是甩手掌柜。送餐、端盘、洗碗、收拾桌子、杂工,只要店里有活儿,他就闲不住。

路跌跌撞撞,他的初衷始终未改,肯坚持才有希望。后来刘硕每周要打电话从云南当地供货商那里采购10多种食材,米线店的日常经营已经步入正轨。

刘硕的经历可以用“有苦有甜”来形容,成功的路并不是那么好走,坚持住,才有可能走到最后。

评论(条)
zhifujing.org  三农致富经